中国工业泵发展史(1949-1957)
发布日期:5/6/2023 浏览次数:643
标签:卧龙泵阀 安徽卧龙
内容摘要:
新中国诞生后,进入国民经济恢复和建设的伟大历史时期。
为了满足农业和开发矿山资源的需要,抓紧恢复了原有的水泵制造厂。
新中国第一批泵专业制造厂的形成
(一)国营企业
一是没收原官僚资本的水泵专业制造厂,成为第一批中央直属的国营企业,如枕阳第六机器厂(沈阳水泵厂前身);
二是产品未定型,后来发展成为地方国营的泵专业制造厂。
如国营长沙机械厂(长沙水泵厂前身)原属长沙市城建局工程公司,在赎买了顺风等六家厂店、并与国营的群济机械厂合并后,于1951年7月1日正式成立;
重庆水泵厂原属民航总局西南分局前进灭火机厂,该厂建立于1951年5月,以后又并入一些小厂,1952年4月开始生产水泵。
还有本溪市机械厂(本溪水泵厂前身)。
(二)私营企业
这是民族工业的水泵专业制造厂。
主要有长春的魁利金制泵厂(长春市水泵厂前身);
上海的上海机器厂(上海水泵厂前身)、华昌机器厂(并入上海水泵厂)、三蕃机器厂(上海第一水泵厂前身)、信利机器厂(并入上海第一水泵厂)、恰兴抽水机修理社(上海深井泵厂前身)、新生机器厂(并入上海深井泵厂)及大隆机器厂等,北京的同益水泵厂(北京水泵厂前身);
武汉的开明铁工厂股份有限公司(武汉水泵厂前身)等。
大事记
1949年
中国第一个专业的国营水泵厂——沈阳第六机器厂(沈阳水泵厂前身)在沈阳成立,该厂隶属于东北工业部机械工业管理局。
私营生产泵的企业有长春魁利金制泵厂(长春市水泵厂前身)、上海机器厂(上海水泵厂前身)、北京同益水泵厂(北京水泵厂前身)等厂,属有关市归口管理。
1950年
3月,沈阳第六机器厂计划科设计股,整理成一套可以通用于各种不同类型水泵的通用零件。
其中包括:
紧固件、支承件、消滑件、密封件、驱动件等,初步形成了泵用零件的标准化体系。
在全国支援东北重点建设的号召下,由关内各地招聘来的许多技术干部,充实了沈阳第六机器厂。
初步形成了产品设计、工艺准备、生产制造和成品验收等一整套技术管理队伍,但组织机构尚不完善。
当时,该厂己能成批生产流量在1000m3/h以下,扬程不高于300m的各种离心水系及个别规格的砂浆泵,采暖锅炉真空回水泵等产品。
长春魁利金制泵厂生产拉杆泵和小型离心水泵。
上海机器厂生产一些小口径抽水机。
1951年
1月,沈阳第六机器厂,改名为东北工业部机械卫业管理局第六厂(简称东北六厂)。
7月,中国第二个专业的国营水泵厂一长沙机械厂(长沙水泵厂前身)成立。
年底,武汉林中事务所(武汉水泵厂前身厂之一)仿制成功了8英寸的三级多级泵。
该泵流量为110m3/h,扬程为65m,转速为2950r/min,用40马力柴油机带动。
东北六厂创办了第一期技工训练班。学员50人,学制一年。
为提高技术工人的素质开辟了一条途径,也是工厂办学的一个先例。
长春魁利金制泵厂生产离心泵153台;
上海机器厂生产离心水泵和轴流水泵49台。
1952年
重工业部机器工业管理局成立设计处二科,负责水泵和风机的设计工作。
东北六厂设立了设计科和施工科。
为了加速新产品的试制,成立了试作工段。
该厂为了提高产品质量,开展了一次产品质量检査活动。
同时,为了提高铸件质量,从上海引进了新中公司的技术一孕育铸铁,当时称为“密烘”铸铁,使铸铁材质大大提高一步。
在冷加工方面,该厂推广多刀多刃,定位器反刀架等。
1952年〜1957年,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先后派四批52名实习生,到东北六厂进行生产实习,为期一年。
上海机器厂为福建省长乐县、连炳港建立大型排灌站,提供了51英寸立式轴流泵3台和44英寸卧式混流泵2台,这是当时自行制造的最大水泵,使该地区变为旱涝保收的丰产地区。
1955年
1月,大区人民政府撤销,将东北六厂划归第一机械工业部笫一机器工业管理局(简称一机部一局)领导,正式改名为沈阳水泵厂。
1月开始,一机部一局从苏联购进K型单级单吸离心水泵图纸,共10个品种,交沈阳水泵厂试制生产,当年试制成功7种。
泵的转速由l450r/min—跃为2900r/min。
沈阳水泵厂还补齐了K型泵全系列的17个品种。
该水力模型比较先进,在此基础上,采用相似设计法和速度系数法,发展了很多泵类产品。
7月,武汉机械厂试制成功200m3/h双唧筒输油泵。
冬季,沈阳水泵厂开始采用“文丘里”流量计,从此有了测量水泵流量的新方法。
以后列为标准,推广全行业使用至今。
新中国建立后第一批专业的泵厂:
国营:沈阳水泵厂;
地方国营:长沙机械厂、重庆水泵厂、本溪机械厂,另外,广州重机厂兼产不锈钢耐酸泵;
私营:上海有上海机器厂、华昌机器广、三蕃机器厂、信利机器厂、洽兴抽水机修理社、新生机器厂、大隆机器厂,北京有同益水泵厂,武汉有开明铁工厂股份有限公司,长春有魁利金制泵厂等。
1954年
1月,上海机器广实行公私合营。
4月19日,一机部一局设计处撤销。
设计处二科的部分水泵技术人员11人,调至沈阳水泵厂,与沈阳水泵厂原有的设计人员一起,形成了国内水泵设计技术能力。
6月,由范景春参考日本CE型单级双吸泵结构,自行设计我国第一台6英寸单级双吸离心泵。
转速由1450r/min上升为2900r/min,该泵运行平稳、噪声小。
从此,我国开始了独立的自行设计阶段。
1954年9月〜1的5年5月,从苏联引进了二套深井泵图纸,型号为ATH8、ATH10、ATH14,安排在沈阳水泵厂试制。
哈尔滨工业大学成立了水力机械专业,由苏联专家任教,从此在高等学校有了培养水泵设计专门人材的专业。
机械工业任务不足,部提出“产销结合,以销定产”。
这期间,沈阳水泵厂发展了旋涡泵。
沈阳水泵厂开始采用“马达天平”测量轴功率,推广到全行业,有的厂使用至今。
1955年
沈阳水泵厂试制成功2II-19型中开泵,效率高达89%,是当时双吸泵中口径最大的泵。
还试制了为中压锅炉配套的给水泵——5MII7x5型中开式多级离心泵,其流量为l50m3/h时,配带电动机功率为300kW。
鉴定时,第一次进行全速全负荷的厂内试验。
此后,又制造了5MII7x3,8MII6x5。
PMK型真空泵发展成系列。
苏联专家丘道夫来到沈阳水泵厂,推广三段设计和新产品设计方法。
长沙机械厂完成了MII型离心泵系列产品的发展。
1955年〜1956年期间,贯彻执行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,全行业合营高潮兴起,有18个厂并入上海机器厂。
长春魁利金制泵厂、北京同益水泵厂等改为公私合营。
1956年
3月,长沙机械厂正式改名为长沙水泵厂。
6月,在北京成立了一机部通用机械研究所。
7月,沈阳水泵厂在2.5IIB-1.5旋涡泵上,利用封闭循环管路升温,做了l05摄氏度的厂内高温试验,同时成为水泵行业高温试验的典型方法,至今仍在采用。
9月,沈阳水泵厂试制成功DG72-59型中压锅炉给水泵,并作了热态、全速全负荷试验。
10月,沈阳水泵厂试制了仿苏6HK6x1型冷油泵,这是我国生产炼油广用油泵的开端。
1959年开始成系列地发展了DJ、DR、FDj、FDR型冷热油泵。
12月,沈阳水泵广试制成功为电厂配套的5KC5X2型和DKH5/1型冷凝泵。
水泵行业第一次开展定点规划活动。
二部一局委派计划处杨序忠与沈阳水泵厂的张传布、隋殿文、杨顺琦等人组成调査组,赴长沙、武汉、上海、石家庄、大连等地,调查了解全国水泵制造厂的情况,以便确定每个厂的专业及全国水泵制造厂的布局和发展规划。
调查后,建议武汉发展为大型泵制造厂,石家庄发展为专业杂质泵厂,大连发展为耐酸泵厂。
由于上海各厂太分散,当时没有提出具体发展意见,直到1960年9月,以上海机器厂为主,合并了7个厂后,迁闵行易地建厂,才正式改名为上海水泵厂。后来被一机部定为轴流泵的专业生产厂。
文章摘自泵有圈,安徽卧龙泵阀 转载
相关信息推荐